德國科技公司成中資收購標的 (譯文)

投資新聞

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初以來,中國投資者以大約每週一家的速度收購德國公司。在年初迄今不到六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投資者已經向24家德國公司發出了收購提議,按照這一速度,2014年創下的28家的紀錄將很快被超越。而在收購支出方面,這些交易已經創出新高。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中國投資者已經向德國公司提出了相當於91億美元的報價,遠高於2014年26億美元的紀錄水平。

在這些飆升的數字背後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人口組成狀況發生變化的現狀,這些因素導致其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咨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的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格里勒(Andreas Grille)稱,中國現在已經沒了工資優勢,政府已經意識到,在市場上打造全球領頭羊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創建商業帝國。
斥巨資進行收購引來的關注不僅是在交易金額上,更多的是在收購目標上,其中一些收購目標被視為對德國在製造業和工程技術方面的宏偉計劃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公司被視作德國“工業4.0”(Industrie 4.0)倡議的關鍵參與者。這一倡議指的是將製造業數字化,通過互聯網把工廠和消費者連接起來。

眼下,歐洲工業界正普遍抱怨和中國往來業務時存在各種困難。代表1,600家歐洲企業的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週一稱,中國的經營環境對外國公司的敵意正變得更重,本土公司仍然擁有不公平的優勢。

德國投資者保護協會SdK的發言人鮑爾(Daniel Bauer)說,德國完全開放了本國市場,但中國人並未向德國放開市場;從長遠來看這對德國的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最令德國人感到不滿的交易是中國家用電器生產商美的集團(Midea Group)提出以50億美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專業公司Kuka AG。這是中國公司收購德國前沿科技和研究領域頗具實力企業的最新例證。德國埃森FOM大學戰略金融學院教授克勞澤(Roland Klose)認為,Kuka交易引發了一些質疑,自動化和工業4.0對德國來說應該具有長期和戰略意義,以44億歐元收購Kuka并獲得關鍵技術,這筆交易很劃算。

股東協會和德國工會也表達了對該交易的擔憂,上週德國經濟部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提議成立一個歐洲財團,向Kuka發出一份替代性的收購提議。加布里爾週三建議對來自不完全開放經濟體的投資者制定更加嚴格的規定,但未具體提及中國。他表示,必須考慮到德國是歐洲最為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正在與一些並非來自開放經濟體的公司競爭。近來中國公司對德國企業的收購交易還包括中國化工(ChemChina)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先進的塑料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KraussMaffei Group),以及北京控股(Beijing Enterprises Holdings)以15.9億美元收購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EEW Energy from Waste,後者經營的工廠通過垃圾焚化生產出可供工業生產使用的電、熱和蒸汽。

羅蘭貝格的格里勒說,當Kuka的研發伙伴得知其所有權變更的消息時,他們可能重新考慮要不要在某些創新項目上合作,因為一些信息可能會傳遞到中方所有者那里去。

Dealogic的數據顯示,按交易額計算,今年以來中國在歐洲進行的收購交易中,在德國進行的交易規模排在第二,而在瑞士進行的交易規模則位列第一。瑞士與中國進行了11樁收購交易,總額488.1億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是2月份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公司先正達(Syngenta Ag, SYT)。

Dealogic稱,年初迄今中國在歐洲總共進行了119樁收購交易,其中24樁發生在德國,法國、英國各占15樁。

 
 

漢堡GIGA亞洲研究協會(GIGA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的高級研究員許勒爾(Margot Schuller)說,中國正在尋求改良高端製造能力,提高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在這方面,德國企業是全球領導者。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的合伙人孫軼說,德國乃至歐洲都必須適應中國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她在安永領導一個團隊,為中國公司投資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提供顧問服務。孫軼指出,中國公司在收購方面越來越成功,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原因是,這些公司變得越發富有經驗;接下來還有大量交易等著完成。德國只不過是中國大舉收購活動的目標國之一。年初迄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積極的海外收購國。如果這個名次保持到年末的話,美國自2007年便保留至今的頭把交椅將拱手讓與中國。

來源 William Wilke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