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退休金炒股鉅額虧損
事實又一次證明,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最新公布的2015年財報(2015年3月~2016年3月)顯示,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虧損5.3萬億日元(約合512億美元),虧損率達3.81%。這是自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GPIF面臨的最大幅度虧損。GPIF在財報中給出的理由是,2015財年裡,日元出現了大幅升值以及全球股市動蕩頻發。同時財報還第一次詳細披露了GPIF在日本國內以及國外持股情況。不過,盡管出現難得一見的大幅虧損,GPIF還是在財報中對未來走勢表示樂觀。財報寫道:“從長遠來看,前景依舊光明。自2001年以來,GPIF以累計獲得45.4萬億日元的盈余,過去15年來的增長率也保持在年均2.7%。”
自2001年建立以來,GPIF坐擁135萬億日元的資產,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養老金投資基金。入市有爭議,並不是人人都叫好《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GPIF官網上看到,截至2015年年底,其資產布局主要分為5大板塊。占據相對多數的為國內債券,為37.76%;其次是國內股市,為23.35%;再者是占比22.82%的國際股市,以及13.5%的國際債券和2.57%的短期資產。而GPIF在2015財年之所以落得近8年來最大規模的虧幅,主要還是源於日本國內及海外市場的股市表現不佳。其中,GPIF在日本國內股市投資中虧損最厲害,虧損幅度達10.8%;在海外股市投資方面也虧損了近9.6%。同期,日本國內Topix指數虧損12.7%。因此也不難理解GPIF近8年來的首次巨額虧損。
其實,GPIF之所以如此青睞股市資產,還要源於2014年的政策調整。GPIF主席高橋(Norihiko Takahashi)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2014年10月,我們修改了相關的資產布局政策,轉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為了使GPIF的投資回報率有所增加。”這一調整也與當年安倍政府鼓勵大型金融資產通過高風險投資以刺激日本經濟的初衷相關。
高橋所謂的“多元化”政策便是加大對日本國內及海外股市的投資比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GPIF官網上查到的2014年投資整體評估報告顯示,當年,投資日本國內債券的比重從60%下調至35%,國內股市的比重從11%上升至25%,國際債券和股市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國際債券投資比重從11%上升至15%,國際股市從12%上升至25%。高橋也承認,多元化的投資政策的確對短期資產的價值造成些浮動,但是確保GPIF整體資產的長期風險是下降的,因此會繼續尋找合適的機會向民眾做進一步解釋。但是,這一布局的調整並不是人人都叫好。
反對方認為,這是拿日本工人的養老金在下賭注。反對黨民主黨領袖岡田克也(Katsuya Okada)此前表示,“我們已多次聽到類似警告:投資股市風險巨大,如今這一風險真的來了。”在岡田克也看來,不排除日本養老金總額未來會走下坡路,而這對於老齡化社會當前的日本安倍政府是個棘手的挑戰。
刺激計劃頻出,有用嗎?
雖然政府養老金在過去一財年巨額虧損,但這並沒有阻擋安倍政府進一步刺激日本經濟的腳步。
就在8月2日,安倍政府宣布了新一輪的刺激計劃,規模高達28萬億日元(約合2650.3億美元),其中13.5萬億日元(約合1320億美元)為財政措施,主要涉及基建支出以及低收入者福利的擴大。在13.5萬億日元的財政措施中,7.5萬億日元的支出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擔,剩余的6萬億日元隸屬於日本政府的財政投資和貸款計劃,不包括在政府預算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當天的內閣會議上表示:“這一強大的一攬子計劃主要用於未來的投資。有了這一計劃,不僅能提振經濟,還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上個月,安倍就提議制定一攬子刺激計劃,以恢復受消費低迷拖累的日本經濟。該項計劃也是安倍擔任首相3年半以來規模最大的刺激方案之一。與此同時,日本央行也面臨采取更多行動的壓力。安倍晉三的顧問已敦促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通過擴大央行寬松政策來配合政府的行動。
近三年來,主打寬松的貨幣政策、靈活開支和結構性改革的“安倍經濟學”收效甚微。安倍政府期望,該刺激計劃能將GDP增速提升1.3個百分點。但是,有經濟學家認為,該計劃對GDP的提振作用或許不會像安倍政府預期得那麼樂觀,在截至2017年3月的財年結束後,GDP增速能提升0.4個百分點就已經很不錯了。
新刺激計劃,很難拯救“安倍經濟學”
日本本次28.1萬億日元的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規模僅次於2009年的56.8萬億日元和2008年的37萬億日元,是金融危機後第三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日本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意在投資基礎設施和改善公共服務,並期待借此將日本經濟拉出通貨緊縮泥潭。但這項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作“投資未來”的計劃能否如願生效?能否幫助失速的“安倍經濟學”重新啟動?“安倍經濟學”存在局限性已是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日本央行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帶來的日元貶值和股市升值已出現反轉,企業業績開始下滑,個人消費依舊低迷,通縮風險如影隨形。安倍希望借助財政刺激重振經濟,但願望可能再次落空。從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的資金來源看,日本國家和地方財政直接支出約7.5萬億日元,財政投融資約6萬億日元,其余約14.6萬億日元將來自金融機構和民間企業投資。
但如何確保資金來源,卻令日本政府撓頭。日本財政狀況本就捉襟見肘,政府債務總額已超1000萬億日元。2015年度日本財政決算盈余只有2544億日元,因實行負利率日本政府2016年度可節省國債利息開支1.8萬億日元,但兩者相加仍與7.5萬億日元相差甚遠。為確保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能夠實施,日本政府將增發建設債券,但財政專家指出,這將導致日本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日本要實現2020年財政盈余的目標將更加困難。
正因為財政緊張,所以積極利用財政投融資成為本輪經濟刺激計劃的一個特點。所謂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實現特定目的,利用國家信用將民間閑置資金集中起來,不以盈利為目的向企業提供貸款。但日本《每日新聞》社論指出,財政投融資有可能令國有資金流向民間金融機構不願提供貸款的“無用項目”。財政投融資在日本曾被稱作“第二預算”,但由於催生了一些燒錢的公共項目,日本從2001年開始推動相關改革,把財政投融資余額從當時的超過400萬億日元,縮小到2015年末的不到160萬億日元。此次日本政府提出積極利用財政投融資相當於“開倒車”,甚至有媒體諷刺這是“返祖現像”。
民間企業投資更是未知數。《朝日新聞》指出,在日本人口正在減少的背景下,想要在國內擴大生產的日本企業應該很少。加之當前利率已處在歷史低位,政府即使提供低息融資也很難刺激資金需求出現大幅上升。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南武志還指出,政府金融機構所提供的低息融資可能進一步打壓本就經營形勢嚴峻的民間金融機構。
日本國內輿論普遍認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是“吹出的一個大泡沫”,實際實施效果無法預料。日本政府一廂情願地預計,本輪經濟刺激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內推動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約1.3%。但日本智庫三菱UFJ專家植野大作說,過去日本政府也曾多次使用財政刺激,但對經濟活動的刺激效果卻都很有限。另外,日本本輪經濟刺激計劃包含很多公共項目,還有現金補貼。日本共產黨委員長志位和夫因此批評這一經濟刺激計劃“准備向已經破產的大型公共項目撒錢”。
南武志則指出,同樣是基礎設施建設,大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確實能拉動個人消費,但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裡包含的建設和完善農林水產品出口基地等措施恐怕難以很快產生經濟復蘇效果。日本《每日新聞》說,日本需要的不是支撐眼前的景氣,而是需要耐心實施能使經濟步入長期增長軌道的政策,如應對老齡化等,新經濟刺激計劃對此卻幫助很少。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怪不得日本大媽已經加入了掃金團,與中國大媽並肩作戰了。不信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