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品。生活。研究分析(上)
前言
小時候自命不凡認為自己跟一般人不一樣,對很多非主流之文學跟另類音樂求知若渴所以固定每一陣子都跑去敦南誠品報到,1989年誠品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店且破天荒24小時營業,每次在重慶南路書店看書總被店員翻白眼或是把書皮封起來,相比之下誠品總是把書讓大眾免費翻閱,甚至筆者有一天晚上睡不著衝到誠品找書,發現凌晨時分在裡面看書看到睡著的人而工作人員還貼心的找枕頭給他們墊,真是內心萬分感動。當時公館誠品後面當時也開了一家誠品音樂館,只要我們想聽哪張CD服務人員就會貼心的拆封試聽而且幾乎不限張數,我只能說窮學生有自助餐炒麵吃到飽、誠品有精神糧食讓吃到飽。筆者可以成為不可多得的文藝青年誠品可是幕後最大的功臣啊!!只不過當初也有一個想法冒出來:誠品這樣會賺錢嗎??
集團簡介
誠品名,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現年66歲的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出生於台南縣將軍鄉的貧窮漁村,當時從台北工專畢業,立即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設備的誠建公司。31歲那年因故接下該公司的全部股權成為誠建的老闆,在日後逐漸飽和的市場下轉變為書店經營模式,2007年由於健康因素正式由女兒吳旻潔接班。誠品現在以兩家公司為營業主體,分別是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誠品)和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生活),子公司生活從誠品分割出來受讓原本商場事業部、餐旅事業部及不動產相關資產與負債,母公司誠品持有生活51%股權依會計原則歷年來須合併子公司報表,主要業務為販賣圖書與表演藝術,誠品於2002年辦理現金增資於此時引進了童子賢等人入股成為股東以下股東表參照。
下表董監事酬勞
專業經理人的高薪可以理解只要績效做出來都是合理的,但是董事的酬勞佔到20%的稅後純益這個請讀者們自行判斷是否可接受,安泰地政特別去看了財報是領多少錢,董事為誠建室內裝修(也就是吳家的創始母公司)報酬為400萬乍看之下覺得還算合理,但看下去發現董事兼員工領取相關獎金跟特支費等竟然要3600萬,這不是酬勞喔再次提醒這是薪資!,總計誠建室內裝修每年從誠品跟生活總共領取了4000萬的薪資獎金加酬勞,至於有沒有道理呢?安泰地政認為董事應該要領分紅為主,如果要領薪資的話那就跟專業經理人疊床架屋,無法區分經營權跟所有權,也就是說目前在公司裡的業務決策應該還是吳家說了才算,那事實上誠品的公司制度應該是無專業經理人可言,故誠品的總經理簽名蓋章後搞不好還要吳家用印才能執行企劃方案!
誠品定位
早期在吳清友先生的堅持下,獲得資金挹注的誠品分店一間一間地開,書種愈來愈齊全,達到市場規模後,從1999年開始轉虧為盈不過隨即又陷入虧損,對台灣連鎖書店龍頭金石堂構成強大威脅。「即使到如今,堅持不做暢銷書,反而希望多推薦一些有點冷門的好書」。而這種看似逆勢操作的手法蠻像美國的Netflex當初的策略一樣,專門去蒐集跟推廣小眾的作品趁勢跟作者簽約,筆者在美國工作時加入Netflex其會員選擇看非主流電影一個月只要7美金,回想起來那一段日子真是美好啊,在商業上推行非主流的產品的獲利模式也是希望日後非主流也可以一躍成為熱門商品,整個經營模式說穿了就是如此簡單,殺頭的生意沒有人要做,重點是有沒有興趣去把它做到獲利而已。舉個例子蘋果電腦已經出來40年了,可是在2000年以前可是屬於典型的非主流商品喔,那時候在PC的市場佔有率只有5%一度要被英特爾打到快沒有實體通路呢!

複合式商場開發,誠品堅持開發連鎖的品牌但又不要過度制式像7-11、麥當勞或SOG百貨複製同樣的商場擺設所謂「連鎖不複製」,漸漸地他從小眾的藝術書店稅變成大眾書店,每家分店的開設經營面積從400坪到2000坪不等,確保空間開展不受限制,2016年底為止經營總店數共46家,其中包含4家海外據點香港銅鑼灣、尖沙咀、太古商場及誠品生活蘇州。根據統計,被視為「台灣文化地標」的誠品,一年有一.二億人次造訪,其中觀光客占了一成,也就是約一千二百萬觀光客到誠品朝聖;而誠品也名列觀光客來台必遊十大景點,與故宮、日月潭、阿里山同在榜上。筆者去了松菸與信義的商場發現各店家都很強調手工,包括皮包跟裝飾物手鍊等,只要參加付費課程一小時後就可以拿到自己手工做出來的成品具有獨特的特色確實有體驗經濟的範疇。不過在此商業化過程中當然受到很多”藝文人士”的批評,內容不外乎是跟主流靠攏、文化不是商業、假文創之名行暴利之實,賣文化的靈魂等等,我們也知道藝文人士罵起來人來都不帶髒字,在松菸開館那一陣子更是達到批評的最高潮,如誠品是財團行使資本暴力的滅音器,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找文化類的評論自然可得知。俗話說的好文人相輕自古皆然,藝文界互看不順眼、喜歡自相殘殺果然不分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