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山、永豐、台新、元大存股大PK (上)
前言
參考文章
第一 彰銀 華南 存股大PK 投資分析 (上)
民營銀行比公股銀行好一直是國人普遍較有的心態,尤其早期的國銀行員服務態度不佳,硬體設備老舊地點集中市中心讓新社區民眾覺得不方便,民營銀行趁勢崛起,雖然有二次金改等紛紛擾擾之事,然各家銀行紛紛成立金控至今也已經10年應該有個經營段落,筆者之前曾寫過公股金控的比較文章,當時就想進階點連民營的金控也來做個比較,老一倍的投資人偏好國銀認為不會倒是個存股的好標的,不過相信也深覺資產龐大、效率低落的風險讓公股銀行欲漲不易,於是轉而持有民營股票。
筆者最後決定挑選玉山金、永豐金、元大金、台新金為比較標的理由如下;筆者曾言之金控美其名為銀行、證劵加保險,只不過各家金控成立十年熊熊發現大部分只有銀行的業務還存在,其他的證劵跟保險幾乎都沒再發展或是甚至尚在虧損中,基於如此筆者決定把真正有保險業務的國泰、富邦、新光金及中信金(併購台灣人壽)另闢專刊,故剩下來的就是挑資產眾多、分行數多、名氣較大國人眾知,股票市值大的股票,舉例像是安泰銀行、大眾銀行等小銀行在此邏輯下被排除在此跟讀者報告,補充一點是目前為止只有元大金雖然併購紐約人壽,不過綜效還不明顯考量後還是拿來跟純銀行比較,且元大證劵是該金控的主要獲利來源,其他均只有單純的銀行業務合先敘明。
利息淨收益
毛利差的概念係指總資產所收到的放款利息減去付出去的存款利息,一進一出之間有所謂的spread,民眾進銀行開戶進行存款這筆錢對銀行來說是一筆負債,銀行要用存戶的錢做更好的運用才會賺錢,銀行跟我們借錢現在的利率是0.8%放款2.4%會產生利差那為什麼叫毛利差? 因為這是銀行一來一往間的營收,還沒有扣掉人事跟租金費用,扣除上述的經常性支出費用最後才是淨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
安泰地政認為毛利差跟淨利差的意義差別很大要明確區分清楚,其重點要擺在毛利差而不是淨利差,毛利差是銀行顯示出來真正的業務能力,牽扯到的是貸款收入跟資金成本的差距,既然知道毛利差的構成不難想像要如何提高它。一般作法是直接提高貸款利率或是增加貸款金額,順則毛利差跟著提高,但是聰明的讀者想必也知道,在過度殺價競爭的銀行業務要提高貸款利率談何容易? 我們每天都被電話行銷過度推銷信用貸款不是嗎?至於增加貸款對象跟金額更是難如登天,試問在成熟的借貸市場從哪裡生出品質優良、信用良好的佛心客戶呢?
於是乎山不轉路轉,把腦筋動到降低存戶的利息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上圖某銀行開始對自然人存戶非常不友善,民眾來做定存的消極服務給他放牛吃草,若要詢問貸款事宜或理財服務才有專人打理,其中的奧義就是銀行想降低付給存戶的利息,與其去外面冒著風險還不如從內部開刀,筆者本身就曾經想要去銀行存200萬定存被拒絕的經驗,但當筆者靈機一動問有甚麼理財商品該銀行直接就請出理專專門服務,而且談到後面還有點半強迫本人買保險,以此可知差別待遇顯然易見。
上表為各金控法說會整理惟元大無揭露其毛利差先此聲明,數據一攤開來比較發現永豐金的毛利差達到2.3%,竟然遠勝玉山金的1.7%,現今銀行普遍ROA恐不足2%的年代,各銀行毛利差距到0.5%可真是讓筆者大吃一驚! 永豐金最近諸事繁多,請讀者自行查詢相關新聞本文不予評論,重點是事後揭露不少貸款來自於同集團或關係人,故該毛利差較高的數據筆者認為僅供參考。不過換個角度思考,大家傳統上認為的優質模範生玉山毛利差僅1.7%,代表其放款本業競爭力不算業界頂尖,且還逐年下降是個值得觀察的警訊!
淨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更簡單,就是毛利差的金額扣除人事開銷與辦公租金等費用,與毛利差比較的結果呈現出有趣的對比,永豐金的毛利差雖然高,但淨利差每年均是同業吊車尾,套句江湖上的話出來混的早晚要還。玉山金果然在淨利差就排名第二勝出永豐金不少,另外台新金淨利差高達1.6%以上讓筆者眼睛一亮,至於元大銀行成立時間較短,且諸多融資貸款業務從元大證劵分割而來故資料不多,安泰小評台新金與玉山金在放款本業與費用控制上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