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壽司投資檢討
筆者一直以來思考如何以最簡單的邏輯去投資跟持有公司,畢竟每天看研究報告聽業績說明會也是會彈性疲乏,陷入建樹不見林之窘境。譬如說讀者們覺得投資台積電簡單嗎答案當然不是,若大家那麼確定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優良、競爭優勢無可匹迪那為甚麼4年前各大媒體先知100多元不歐印進場??
筆者喜歡簡單且證明可持續賺錢的商業模式 ,連鎖餐飲業屬於現金流產業自認看得懂故一直以來都列入觀察名單,其中亞洲藏壽司算是近期最符合筆者的標準,因為母公司及競爭對手壽司郎已經在日本上市多年,財務數字清楚透明可稽並證明商業模式可行。首先母公司長期毛利率約60%但以大型店面及周轉出高營業額為主,故人力費用長期超過35%是常態,其營業淨利率約在5~7%,若這是母公司在日本經營的結果,想必台灣的複製路線也是一路往該方向走,故筆者翻越亞洲藏壽司的財報時雖然會計上沒有賺錢,但是從現金流上已經可以自有現金擴展店面不需增資,此特性讓筆者大為加分,許多公司遇到不景氣業績差勁常選擇現金增資來度過難關,我只能說投資股票不就是希望他回饋股東嗎?一直跟股東要錢的公司想必是有重要投資項目才能說服,怎麼會是為了維持公司營運呢?本人認為除了吃小股東豆腐也真的看不出經營者哪裡高明??
亞洲藏壽司跟王品等同業賣的餐點不一樣主打日本國民食物壽司,壽司的組成以面積來看主要是米飯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上面的魚才是最大的成本所在,亞洲藏壽司挾帶著日本母公司的強大採購優勢,大量跟越南進口各式魚類海鮮,對我沒說錯現在包括日本人吃的魚類大部份都不是國產喔。朋友問我餐飲業主攻年輕消費族群不怕哪天吃膩了不再光顧嗎? 筆者認為若是嘗鮮味道當然遲早會喜新厭舊,但是壽司幾乎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徵,對於喜愛日本文化的台灣人可說是根深蒂固,筆者不用擔心台灣消費者不喜歡吃壽司因為日本人愛吃也已經吃了幾百年啊~
以上邏輯架構建立起來分析就水道渠成,筆者進場成本市值約30億當時有34間店面,以一間新設大型店面年營收約有8500萬以上的實力,亦可用每月營收推估當時全年保守估計約30億營收,公司IR說台灣約開55家會達到飽和,若不持續開店折舊認列即持續減少,參照母公司營利率5~7%可望賺2億此為基本盤,若持續開店到55家那營收有機會來到45億以上並帶來現金流,最終在展店飽和下幾年後淨利可達5億以上此為樂觀版本。參照以上筆者認為以30億投資亞洲藏壽司,搭配公司業績及未來成長性頗有吸引力,於是在21年底分批進場。
撰文時股價約190元相信讀者朋友乍看下覺得此乃神操作,但必須要很誠實的說本人該投資沒有賺到錢並過早賣出,自筆者出清持股後約半年開始飆漲至今約3倍,說實話藏壽司是筆者自投資以來錯失的最大投資機會,以丟失的報酬率可說是最大的失敗也不為過,你說我心中幹不幹當然幹啊,但這就是股票投資也是人生~~。
檢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是本土疫情爆發讓筆者信心大幅減低,一家公司管理再怎麼好短期沒有營收也會快速倒閉,君不見全世界各大航空遇到疫情大爆發兩個月就尋求紓困可資,與疫情共存的邏輯下筆者認為藏壽司的經營型態要向麥當勞一樣轉型為外帶外送也是有不小難度,畢竟壽司的魚有保鮮度時間一長味道就會變質,再者藏壽司家庭兒童是主要消費族群,疫情停班停課家長都不敢讓小孩出門,怎可能還去餐廳吃飯?其二筆者其時美股投資部位遭受到很大挑戰跟挫敗,心理跟情緒上不免受到影響,希望可以抱持更多的現金度過難關跟等待底部重新布局,投資多年的朋友都知道等待多年的低點終於來臨時,手中沒有現金是最大的失敗,於是筆者忍痛出清亞洲藏壽司的核心部位,只能眼睜睜看大戶鎖籌碼一路拉到受不了的地步。
以上檢討是否有避免下次再度犯錯的可能?筆者覺得好像也沒有辦法真的避免呢,很多人喜歡說早知道就不賣了等乃典型的輸家邏輯,因為無法真的早知道,若可以早知道那不就買1000口的期貨買多或放空不就財務自由了??本人若再次遇到類似情況可能還是會出清藏壽司以保護自己的現金水位,此次檢討的成果是認清自己的抗壓力跟韌性的心理界線,也鼓勵大家誠摯的面對自己,認錯不丟臉,被市場教訓後離開市場才丟臉。
2 comments
藏壽司去年將折舊年限變長,這也讓它財報變好看很多
開在街邊店折舊可以長一點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