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 神秘的快速工廠 (上)營收探討

個股研究

〈緣起〉

一直以來就想要從產業面跟財務面瞭解鴻海這家公司,想說鴻海市值那麼大、曝光率那麼高應該市面上早就有相關研究分析或是專門報導才是,但想深入了解鴻海時發現連電子時報的資料庫對鴻海本身的著墨也是少之又少,近幾年報章雜誌與電子媒體常常把焦點擺在一時的消息面甚至是郭董的私事著墨甚多讓本作者下定決心想要寫一篇鴻海的財務分析,其目的不外乎先行拋磚引玉在網路上,讓大家集思廣益一起來揭開其神秘面紗及更加了解台灣電子業的未來導向,。文內引用資料多來自於財報、數字單位為百萬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教與更正,謝謝。
〈營運模式〉

鴻海以其自創特有之經營模式eCMMS(快速模組製造服務)降低總元件的使用數量,進一步節省生產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而鴻海之體系規模越趨龐大內部資源協調也很重要配合精密模具其商業模式如下:


`連接器零組件

連接器又可以分為input/outputI/Ointerconnection兩類,I/O類主要用於電腦主系統與周邊設備顯示器及網路系統之信號傳輸使用Interconnection類應用於電子零件之裝載與電路印刷版之媒介及各系統內模組間電器訊號之連接,例如主機板與介面卡電源供應器。電腦元件的連接器為鴻海早期甚至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核心業務,該產品雖然小單價低僅佔集團營收5%卻扮演著電腦零件與設備不可或缺的地位,連接器就像人腦的神經大量使用於資訊、通訊業務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經由連接器的製造布局,鴻海可以在3C電腦產業裡默默的扮演規格制定者的角色,讓客戶習慣接受其規格而無法隨意替換供應商(翻譯白話:大廠會很討厭鴻海但又不能沒有他!)。內部集團已成立FIT部門並規劃切割其連接器業務有意使其上市。台灣為全球上下游種的產業聚落該產值約1800億台幣占全世界10%左右,上市之同業有正崴連展嘉澤端子佳必琪及宏致皆為全世界前30大連接器公司。

`模組

模組化產品大都由客戶委託設計由鴻海提供預先製作好之模組服務,偶爾為了大型客戶或是遇有未來性的單一項目也會為其客製化模組,國外部份由海外公司負責督導當地代理商跟經銷商推廣業務及銷售服務。

`組裝產品

上表為同業比較跟規模比較三星因為本身的GALAXY出貨量太大所以都是自己做組裝,而整套的手機組裝需要具有連接器的優勢才能而延伸下來的業務,簡單來說鴻海大部分就是整合連接器、纜線配裝、電腦基座、表面黏著、記憶體與中央處理器,把各不同廠牌的關鍵零件組裝成一台成品而最具代表的就是蘋果的iPHONE

〈事業群介紹〉
`cCPBG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 總經理 游象富(或有變更)

遊戲機、筆記本電腦 、液晶電視、辦公室自動化組件、光碟機、打印機、數碼相機、 PCB等深圳、佛山、太原、崑山、南寧、武漢等地設有研發和生產基地,從去年開始跟日本的軟體銀行合作生產的Pepper人形機器人即在山東煙台生產,目前一個機器人生產線約有20名組裝人員,可動與敏捷性是機器人與電子產品最大的不同之處,且必須在各部位安裝印刷電路板並在最終出產階段微調。
pCEBG個人電腦嵌入式事業群 總經理 戴正吳(或有變更)

長期來均是旗下最大的事業群亦是讓鴻海成為最大的電子代工廠的搖籃,過去由郭台成掌兵符,直接向郭台銘報告。此部門成軍於1996年,主要以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機殼、板卡等生產為主,主要客戶包括戴爾(Dell)、惠普(HP)、蘋果(Apple)IBMSONY、聯想等業者。目前旗下包括模組產品群、企業用伺服器產品群、系統組裝平臺產品群、通路服務產品群、創新技術產品群與主板與顯卡事業處。

cNSBG 網通產品事業 總經理 呂芳銘(或有變更)

主要從事光纖交換機以及路由器、無線網絡設備、等網絡通訊產品的研發與製造在深圳市龍華鎮富士康園區中山設有生產基地舊有的國碁也曾歸納此處,主要客戶為思科、華為、 ibm

cesbg雲端企業解決方案 總經理 簡宜彬

伺服器、儲存設備、交換器等從過去的塔型伺服器到現在的機架型伺服器及大規模客戶使用的高密度伺服器(年增率最高)雲端客戶包括全球最大儲存設備廠EMC、網通大廠思科營業額約占總營收10%左右

iDPBG數位產品事業群 總經理 鍾依華(或有變更)

據說當初是因應頻果的ipod而成立計算機、MP3、手機、 NoteBook、音箱。蘋果的 iphoneipad在此生產 在深圳(觀瀾)、台北、美國、捷克建有大型研發及製造基地,目前中國的鄭洲為組裝iPhone最主要的工廠。

sHZBG 鴻超準產品事業群 總經理 徐牧基(或有變更)

精密模具設計製造、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光學鏡頭模組、光通訊產品等。 主要著墨於光學產品、光通訊產品、精密模具、自動化設備等領域,業務範疇包括機械、模具、光電、光通訊、表面處理等,主要由事業群總經理徐牧基負責。在大陸晉城、南通、昆山、煙台等地都設有模具技術培訓中心。

iDSBG 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 蔣浩良(或有變更)

其原本為idpbg旗下的事業單位後來因為蘋果的平板電腦的躍起自2010年獨立成為單獨營運之事業群,蘋果電腦之iWATCH穿戴裝置及創新科技都在此部門研發。

另外,鴻海集團旗下目前仍有奇美電子,負責液晶顯示面板,與液晶監視器代工等相關業務其負責人為段行建,不過據悉將由王志超接任此部門的總經理;除外,鴻海旗下也有一機構採購檢測中心,其下設立華南檢測中心、塑料資源應用回收中心以及機構採購中心,下圖為鴻海在大陸的四大廠區供參考。

〈營收探討〉

鴻海的營收一直是法人乃至於散戶最關心的話題(甚至是唯一話題),每一季屢屢成為報章雜誌的頭條,郭董更是常常喊出營收每年增長多少%等等,從下表整理得知鴻海每年營收確實是持續增長,從20103兆逐年增長到去年的4,約略年增率10%左右。本文想要探討的是營收的成分是否表達適當?鴻海集團的子公司包山包海有沒有可能營收是來自於子公司而母子公司互相拉抬創造營收盛世?鴻海的營收從2012年採用IFRS因此理論上母子公司互相出貨已經在合併報表中抵銷,但要注意的是那是母公司股權超過50 %或是有實際控制權才會全額抵銷,有些公司鴻海只持有30 %故銷售出貨會以持有股權比率消除而不是全部抵銷,這種收入姑且稱為內部收入並在財報有揭露。安泰地政試著減除這些內部收入並還原最終的營收,因為我們認為扣除內部收入後的外部收入才是鴻海真正的營收能力跟競爭實力。編按:財報中鴻準不是鴻海的子公司免列入合併報表,所以讀者請注意鴻海對鴻準無實際控制權力喔! 類似的公司族繁不及備載大家知道就好

上表在歸納後顯示雖然總營收在2014年突破4兆來到掛牌後歷史新高,但在扣除了內部收入後發現營業額並無明顯成長,嚴格來說近幾年之外部收入不僅沒有增加在2013年還略有減少,若以此數字做小結我們可以說鴻海集團近幾年不斷的拆分部門使其上市,確實讓集團總市值不斷上升,透過將內部有潛力的部門獨立也可更突顯其價值,且因企業分割後讓管理與資源更清楚界定,讓被分割與分割的母、子公司的管理績效改善與聚焦,並讓各方更專注自己核心業務。另外,包括吸引優秀人才投靠、租稅相關優惠等申請等,也是鴻海轉型成控股公司後被分割的公司可享有的好處,亦可以增加控股公司的營收規模可謂是一魚三吃。

根據多家市調公司如IDC顧能等報導智慧型手機在Q1出貨量不僅沒增加還減少了3%,蘋果Q1的季報淨利不再增長終結了連續51季淨利季增的神話,iOS的作業系統在智慧型手機的佔有率也來到18%的新低,聽起來確實世事難料令人吃驚吧?不過有無可能在事前就預測蘋果業績呢?在翻開蘋果占鴻海的營收資料裡發現從2010年開始蘋果占鴻海的一半營收增幅約每年15%以上,在不考慮蘋果轉單的因素下確實驚人,但是在2012年以後蘋果的下單開始舒緩大概只有5%的成長若在考慮匯率的變動下可能更低,所以在2014年的財報就可以看出來蘋果的後續下單力道已經遇到天花板,同樣的鴻海也要找出其他的成長業務不然也會跟蘋果依樣遇到瓶頸。

〈人力成本〉

大陸最低工資表

本文僅討論跟生產商品有關之直接人工成本,上兩表所揭露人力成本逐年升高從2012年跳升符合中國前幾年的基本薪資每年提高的政策。至於是否造成毛利率的壓力參考下圖:

資料來源: 官網

龍華廠大遷徙事件歷歷在目,當時在鄭州與重慶內陸大舉增才致2012年集團總員工達到130萬,足足比前一年增加30%之譜!不過在整體的人力調整跟舊廠的自動化模式建廠之下人力陡降在2014年又回到106萬左右,集團之應變大陸薪資調整能力確實一流,若把之後夏普的5萬員工算在內約110萬左右,只不過日本的員工薪水可是大大高於中國內陸員工的薪水不可不慎。小結:以此看來人力成本長期僅佔營收的8%以下在可控制範圍跟毛利率降低或提升應屬影響有限,不過郭董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有透露計畫在未來五年內減少線上作業人員30%並由機器人員工取代,那算起來豈不是要減少30萬名員工?? 附註:鴻海的土城虎躍總廠員工僅7000名左右約占總人力的0.5%,集團人力98%都在大陸算是典型的中國大雇主,故該公司營收跟獲利增幅跟台灣的就業機會增長並無關係。

〈技術與研發〉

電子業最重要的還是技術是否領先競爭者,所以我們的科技業大老闆們常常都會口頭說公司非常重視技術與不斷創新,員工永遠是公司寶貴的資產云云,論語有云聽其言不如觀其行,鴻海到底有沒有認真花金錢跟心思在研發創新我們來檢視一下吧! 作者非科技人無法專文其技術面討論不過研發總需要錢,基本上美國高科技業研發費用通常占其營收5%以上,台灣的電子公司與代工廠研發費用近幾年在安泰地政不斷地研讀財報平均大概也有2%以上,也就是低於2%的公司基本上是沒有能力可以創新日後接單有被同業取代的問題。


上圖摘錄出的研發費用發現2012年以前每年支出不到100億,佔營業額僅有0.6%且還逐年降低,雖然不像是重視研發的公司所應該的支出,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一時期的鴻海採取併購同業上下游或是世界各地的工廠,資本支出包括了向他人購買的專利也就是說鴻海不重視自主研發而是乾脆買別人的技術來加強擴充的腳步。不過在2012年開始大舉投資研發支出,在此期間重用了人稱陳校長的陳振國先生(曾擔任美國德州休斯頓大學理工學院院長並計畫於2015年進入董事會)主導鴻海IE學院,開發教育軟體從大學階層就接受主導撤底實施從集團內部培養科技人才。到了2014年甚至接近500億且佔總營業額超過2%,不管是絕對金額或是相對預算都超越台灣電子同業。如以結果論在日後幾年確實也爭取到毛利率比較高的蘋果訂單。

上表為專利的數量申請與核准圖

小結:鴻海在成為國際公司之後確實有花心思在科技的研發,加上今年又以實際行動以陳振國取代了簡宜彬成為董事三顧茅廬請到在自動化機器人領域享有名氣的台大電機系鋼彈教授傅立成與曾任GOOGLE大中華區副總的李開復擔任獨立董事、充分展現科技大廠的企圖心,並也漸漸學習美國科技業去申請專利以建立自己的護城河,長期來說深具國際競爭力足以和美歐大企業競爭,又加上收購夏普之後掌握了IGZO(氧化銦鎵鋅)LTPSOLED面板的關鍵技術整體技術質量明顯上升未來足以跟LG三星及JDS抗衡並駕齊驅。
〈業外大驚奇〉

通常業外在會計上的定義就是不是公司的本業營業項目或是只有一次性業務,舉例來說處分不動產、官司訴訟、罰款或是外匯的兌換損益等等都是上市公司的業外項目通常不另外探討。有趣的是在現金流量表出現的數字讓我們想更了解業外收入的類別,最後從上表找到鴻海的利息收入竟然有320億左右真的是佩服不已,以20141300億的稅後淨利來說占了將近25%不可謂不高,財報揭露鴻海有購買許多人民幣理財商品比如說農業銀行或交通銀行的好利多、匯利豐、本利豐等等,這類的理財商品以安泰地政實際接觸的經驗簡單說就是銀行給我們的債權通常比定存高1%左右,風險就在於銀行倒閉的話就拿不回來本金或是順位很低需要參與法院分配程序。245億的銀行利息基本的邏輯推理是鴻海一年的應收帳款和應負帳款財報上有一個月的差距,但是我們聽到的業界說法常常會半年才收的到款項,所以用業界的說法來計算粗估差距大概三個月因此公式=4/4*2.5%的利率=250億亦即鴻海善用供應商的延遲付款擺在銀行定存一年有250億利息收入,資金利用率可說是非常高明,試想若以鴻海淨利率2.5%計算要賺到250億要多做1兆的營業額呢!

上圖顯示業外的純益近幾年占比屢屢超過25%,雖然美其名為業外但定存利息可是年年都會有的好康喔!所以應該可以計算可運用資金來估計以後每年的利息收入,本文認為這樣的好康就是鴻海具有規模經濟所展現出來的實際價值(試問有哪家公司的定存收入有3%ROE!!??)

鴻海 神秘的快速工廠 (下)綜合分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