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1統一超商 失去星巴克後的日子 (下)
自有品牌
統一超投入品牌經營已超過二十年,在歷經內部調整後把自有品牌一分為二,iselect品牌代表食品飲料,日用品及服飾以Unidesign重新出發,目前開發出產品超過300項,據悉營業額平均在80億筆者在此提出一數據參考,80億應該是單指7-select的營業,不包括統一掛名生產的食品如生鮮、鐵路便當計算在內。
以安泰地政的財務模型評估,若是連統一的產品如關東煮也算在內,其品牌營業額應該在300多億的水位,約占總超商營收的兩成多,想必這一塊是統一集團最大的利潤應該無庸置疑。事實上單是80億已經可以跟很多上市食品業比擬毫不遜色,且以市占率40%居全台零售品牌通路之冠,你們想的沒錯,連全家也必須賣統一的商品來填補產品線的不足。零售通路商要增加利潤的方式一定是在架上偷偷放入自有品牌產品,最開始大量施行該策略的始祖為美國沃爾瑪,筆者年輕時候在WALMART逛街時,看到可口可樂旁邊放了自有品牌的可樂,賣價是可口可樂的1/3你說消費者會不會挑便宜的呢?台灣的家樂福也開發自有品牌,據遠見雜誌報導營收約60億,佔總體營業額僅10%但淨利佔了30%。
City Café店中店
美國7-11總裁曾說咖啡是零售業的黃金,統一超早在80年代就導入現煮的滴漏式咖啡,那時國人並未有每天咖啡的習慣,門市常常煮了一整壺到晚上只好倒掉,只賣了四年就黯然退出市場。2001年捲土重來在少數門市賣現煮咖啡,取名7-eleven街角咖啡館半年開了100家但還是沒成功。第三次勇敢地走出超商便利思維,廣告上訴求都會及現代感的女性訴求獲得消費者不同以往的青睞。當初推行時最大的反彈事實上是加盟主本身,因為店內有賣罐裝咖啡、咖啡機設備昂貴、佔空間影響動線、難清洗等讓加盟主鋪設意願低落。City Café初期分別在轉運點測試壓力很大,若賣不好咖啡機還要搬來搬去,還要教育店員故意在顧客面前很假掰地拿鮮奶甩來甩去創造出新鮮樣,這次集團痛定思痛在2007年決定於全台1000店全面鋪貨並在電視廣告上請桂綸鎂代言,提出新主張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打動粉領貴族。自此City Café業績呈現跳躍式發展,每年跟瑞士咖啡原廠採購咖啡機台高達3000台,至今全台5000多家已鋪設8000多台咖啡機,部分門市甚至一口氣提供4台咖啡機,白天巔峰時間10分鐘就要煮19杯咖啡,店員結帳外補鮮奶、加冰塊、蓋杯蓋、貼杯口等煮咖啡已成為主要工作。 City café2016年營業額來到110億,打個比方光是City café就超過王品集團的營收,營業額佔總門市營收9%且年成長率超過13%,一年總共賣出28億杯咖啡,等於單店單日賣出150杯的銷售奇蹟,獲利若以同業利潤估計20億幾乎佔總稅前淨利15%成為明星級的殺手產品!
上海星巴克
近期最火紅的事件不外乎是統一集團與美國星巴克的交易案,主要內容為統一企業出售上海星巴克20%股權,統一超出售30%給美國星巴克,合計處分利益 334億,而統一超入帳金額為168億。退出經營16年的中國市場且允若不會經營類似的連鎖咖啡店。另外也向美國星巴克以21.7億購買台灣星巴克20%股權,而統一超以32.54億購買台灣星巴克30%股權,若把買進前者金額一起計算的話合計eps16元。上海星巴克總共有1236間店去年營收來到58億人民幣,回沖給統一集團的占整營業額比率不到5%,台灣星巴克僅有410家店去年台灣星巴克營收約94億,稅後純益7.7億。
美國星巴克財報參照
一來一往間統一集團可說是把未來十七年的盈餘獲利了結。該交易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股價跟專家看法大概都是持負面看法,認為不管賣多少錢總是把中國的市場放棄實為不智,筆者特地找記者會來了解羅智先影片看他說甚麼,結果只有聽到資源重整、深耕台灣,臉上看不到獲利了結該有的喜悅,可說是充分地跟投資人的反應相契合。不過法人解讀如此負面甚至連代理商的悲哀都喊出來,我倒是想請教一下一口氣賺17年的盈餘真的有那麼吃虧?法人大師請問有規定投資中國就一定賺錢?難道假設星巴克一輩子只會賺錢,不會遇到原物料跟人事費用高漲的困境?? 法人知道上海星巴克還是用統一集團的物流系統嗎?況且美國母公司星巴克的營收成長但費用高升獲利跟不上來,請問法人有看過財報有出示意見?之前85度c在大陸撒錢各省大肆展店,最後鍛羽而歸的血淋淋案例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吧?。
財務分析
統一超固定資產周轉率長年維持10次,等於每投資1元可以帶來10元的營收,再深一層探究,淨利率為7%代表每投資1元後可以賺到0.7元,投資朋友們這個報酬率你們還會不滿意嗎?零售業最大的特色就是現金流充沛,統一超營收帳款週轉天數是9天而應付帳款週轉天數是120天相差12倍,等於是做了12次生意才要給下游廠商錢,該經營模式讓帳上累積大量現金,從上表看出現金不斷上升2016年接近350億約每股35元,現金佔總資產從15%到現在35%! 筆者納悶統一超的ROA為什麼會逐年下降特地去了總資產,結果發現是現金太多導致ROA下降,別家公司還真的很少有這種困擾呢!
安泰觀點
早期統一超大舉開店擴大資本支出,營收雖然年增5%以上但犧牲了淨利率屢屢在4%以下,後期在面臨營收成長牛步調整產品線,近幾年淨利率上升超過6%,事業群百貨流通業毛利率偏低拉低整體毛利率,若只算便利商店部門其淨利率超過8%。讀者看到可能沒感覺,但若比較日本同業、家樂福4%、美國沃爾瑪4%,統一超淨利率可是完勝上述公司兩倍以上,附帶一提筆者本來想要把全家跟統一超做個表格比較,結果發現兩家公司從頭到尾都不在同一檔次上所以放棄。更不要說ROE長年在30%實在是有點噁心,筆者建議其他同業乾脆當7-11加盟商搞不好還比較賺錢呢! 電商侵佔市場似乎也對7-11業績毫無影響,結論是不論外人如何看扁或是懷疑日後前景,統一超創造現金流的超水準的能力短期內不會改變,提筆到此筆者還沒看過ㄧ家零售業財報那麼完美無暇,根本是世界級的好公司。
如何成為一家具有護城河的企業長年不敗,簡單點就是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轉而使用自己的產品。小七7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推出新產品從現煮咖啡、霜淇淋、黑巧克力、夏日啤酒到生鮮蔬菜等,不斷地說服消費者接受公司的高毛利率產品,我們可以說711的客戶漸漸地不是以價錢為導向,而是考慮統一超可以為客戶創造出甚麼樣價值,至於一直盯著大陸業務不放的投資人,本人建議直接買在香港上市的統一中控比較實在,畢竟統一超的主要營業實體都在台灣,大陸的子公司獲利貢獻金額不大,本身的業務顧好才能創造最大的股東權益,筆者查詢統一超的資料跟財報期間,他們很多做生意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話說至此喜歡NBA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馬刺這支球隊,每年媒體與球迷總愛說他們年紀大了該退休,可是每隔幾年他們又可以棒打小朋友再拿一枚冠軍戒指,本人認為統一超有異曲同工之妙,每次市場法人說小七的店數已經到極限、市場太小已經飽和,他們又可以拿出明星級產品跌破讓法人眼鏡碎滿地,安泰地政大膽預測台灣星巴克改由統一全資經營後,未來可能7-11可能會跟星巴克和開出一家店中店,利用7-11新店大空間思維,切出一塊人文風格來經營星巴克,或是星巴克也開始賣有機食物等,開創出不亞於誠品的氛圍。最後吾人以為統一超財報超人般的表現如此超群脫俗、客戶如此具有黏著性,股價若回到合理區間將是個非常好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