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Y永冠(1589) 離岸風口上的那隻豬? 研究分析(下)
上表圖對於總產與財報能有點出入,筆者認為設計產能跟實際產能一定會有落差,差別最主要是上海鑄一廠年產能僅達規劃之20%,永冠表示因鑄鐵廠溫度高招募員工不易是最大的阻饒,故解釋上目前實際產能是174000噸,在上海鑄一廠順利運作後總產能可達到218400噸。值得注意的是產能利用率在2016年下降到80%若以之後滿產以21萬計算僅70%,在此前提下每年還不斷地增資擴廠,筆者認為那其他的東莞與寧波工廠豈不是有荒廢閒置的可能性?也間接透露出永冠跟同業競爭有技術不足的隱憂。
全球風力發電
2015年全球風能市場創紀錄安裝63GW發電量,可說是風力發電的最大值而2016年反倒下降了14%左右,其中中國的裝機放緩是減少的主要原因,但即使如此風電已經成為歐盟第二大發電方式,在總裝機容量首次超過天然氣,英國的風電也在2016年首次超越煤炭發電量,本文主要想探討離岸風發電市場如下。
離岸風電市場
全球海上風電投資額2016年達300億美金去2015年增加40%,丹麥東能源投資7.5億建造1.2G為今年全球單一最大投資,雖然歐洲海上風力發電佔比最多來到256億但中國大陸也有40億的投入,未來可說是潛力極大的市場。2017年醞釀一時的事件爆發,也就是離岸風力發電的價格狂跌,在荷蘭的一投標價格首次下跌到72歐元/兆小時,之後丹麥的招標項目跌到驚人的49歐元/兆小時震驚業界,延伸到此某區域呈現海上風電比陸域便宜的奇特現象,其中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行業與技術的成熟加上投資者眾多,投資者認為陸域風力發電畢竟有面積的限制、鳥類撞擊等意外,但海上風電若可以克服海水的腐蝕性,尤其海洋又占地表71%的面積,那可以裝載的機台與面積相對於陸上風電是想像無限大,且無當地居民抗議等外在因素干擾。安泰地政亦持相同看法,畢竟海上發展潛力大,雖然有諸多環保人士抨擊海上風機會嚇走海豚等魚類,但至少不會殺死他們讓海豚絕跡吧?故環保問題還是存在,但對於保育類動物的傷害等級還是遠勝於其他發電。
如上表陸上風機發展目前主要是以1.5~3.6MW為主,離岸風電項目是發展6MW以上故風機需求的鑄件模型較大,永冠高層表示該鑄件仍處於開發階段,而3~5MW只有江蘇銳鋼及上海鑄一廠,最大澆鑄量高達75噸故有技術製造大型鑄件,其他廠只有製造小型鑄件輪穀的能力。
安泰投資觀
永冠營收前幾年在50億左右的水平,從產品分銷圖可看出在2014年後能源類鑄件占比節節升高,基本上扮演了永冠近年的成長動能來到70多億,同時也增進了每股純益。如今據筆者側面得知,2016開始小型風機的鑄件被大陸系統商紛紛砍價,且同業的鑄件能力跟報價競爭力上來讓永冠2017年半年報異常難看,江蘇銳鋼廠獲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估計2016~2018年稅率由25%降到15%大概是財報唯一的好消息。
杜邦分析近年的ROE從10%變成15%,筆者認為就是永冠當初提早切入能源類鑄件所帶來的成果,尤其是大陸的系統商佔永冠35%的營業額,但之後鑄鐵同業的製程與產能趕上來逐漸地侵蝕該業務利潤,故ROE回到之前10%算是筆者主要的推論,營業現金流超過13億且持續穩定流入是長期投資者最大的慰藉,不過2017年的慘淡歲月本人預估現金流恐僅有5億流入。某劵商認為85元是合理的價格就是因為之前的成長動能消失,永冠想要把陸域風電的產能轉到離岸風電的計畫,筆者認為技術上跟資金上應該是做得到且是遲早的問題,值得擔心的是會不會這一波6MW以上的風機輪穀與機座升級的路上,同業比永冠同時甚是更快達到該產能呢?簡單地說永冠現在在跟時間賽跑,產能與技術的擴張有點像是無止盡的軍備競賽,是否可以比同業提早達到甜蜜點,想必是永冠能否再創營業高峰的唯一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