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存大作戰 (上)

基金, 投資觀點

全世界自從金融海嘯後各央行施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有如旋轉水龍頭開關而從不關上似乎水都不用錢似的撒,從降低基礎存款利率到大量發行國債,無非就是為了讓”企業”取得便宜資金、增加資本支出或提高雇員人數。各國玩了將近十年的放水遊戲到底有無效用真理自在人心,但退休族以前80年代有5%的定存、90年代3%的利息通通沒了倒是鐵一般的事實,美國在近兩年經過3次升息之後一年定存為1.5%,台灣目前一年定存僅有1%,超過300萬的金額有些銀行還不收呢! 相較之下大陸銀行的定存目前一年有2.25%左右,若是考量大額存單利息可以更高,筆者從十年前利率時5%即開始投資人民幣定存,近幾年大陸的銀行法規的金融管理制度也有顯著的量變與質變,簡單來說整體管制趨向於法制化、制度化倒是無庸置疑。

定期存款 Time Deposit

吾人從小到大對於定存應該也知之甚詳,傳統的解釋為銀行與存款人在事先約定期限、利率到期後領取本息的存款,存款人臨時需要可辦理提前支取利率為原條件的折扣不等。筆者以法律的角度試著闡釋,定存也就是(債務人)銀行跟債權人(存款人)訂定一份債務契約,約定在契約約定終了後償還本金,利息定期或期間到期一併支付,說穿了在這樣的原則下也不過就是民法上的一般債務,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大家普遍的印象定存不會有問題呢,筆者猜測恐怕是因為國人普遍有銀行(包括私人銀行)不會倒的概念吧?假設若真有銀行有無法履行該定存債務時候那怎麼辦?請問一下定存的債務跟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誰有優先求償權?等一下先不用說政府會賠我們結論下太快了,畢竟我們錢進到定存戶頭都是血汗錢不是應該多了解嗎?金融治理考量上存款保險於是成為第一道緩衝牆。

 

存款保險制度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存款保險顧名思義為一種保險制度,接受存款的金融機構聯合建立一個保險單位,並由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比率繳納保險費。我國1985年成立中央存款保險為承保單位,成立初期長期採用單一存保費率讓業界批評甚多,認為其營運品質不分好壞有劣幣逐良幣,無法達到共同分擔風險目標,1999年因為金管會採取三級費率,依據金融體質好壞分類稍稍改變市場生態。受保障的額度從70萬到2007年150萬,金融海嘯時一次調高至全額保障。之後2011年回調到300萬,並且承保範圍首度納入外幣存款,對像筆者有外幣需求的人實在是一大福音!

中國大陸自2015年5月正式引入存款保險制度理賠金額為50萬人民幣,一但銀行出現擠兌、接管甚至破產,7個工作日需足額償付存款人,承保範圍適用所有商業、農村合作信用社等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統保機構),安泰地所特地提醒讀者注意的是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機構不適用該規定,該外商銀行一定要設立股份制公司的銀行才適用,若投資人不確定您在中國開設的外商銀行是否符合,請至電詢問該分行為準。安泰地所認為該制度雖然是個事後補救的措施,但它的作用在事前也有體現,期許中國的銀行監管正式走向白紙黑字的法治措施,讓參與者都有明確的遊戲規則可遵循,而不流於人治的管理讓筆者大為讚同。當公眾了解即使銀行財務上出問題,存款也會獲得理賠,心理上也產生安全感,從而有效的降低極富感染力的大眾恐慌,不至於去擠兌銀行造成真正的金融危機,故有學者認為該制度說到底是個心理層面的措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避免國有大型銀行長期壟斷市場吸收大量資金,藉以鼓勵與刺激民眾在規模較小的地方性銀行放置存款,無形之中存保制度可讓存款者形成一種共識,即無論將錢存到大銀行還是小銀行,最後的保障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務的優劣將成為日後客戶選擇銀行的因素。以本所經驗來說,以前總認為把錢存到中國銀行的帳戶比較安全,但每次到他們的看到櫃台小姐一附不愁你不來的晚娘臉實在是不敢恭維,舉個例子來說某次去深圳辦事,排到11點半人家就要去吃飯了叫我們下午再來(PS中午休息兩小時),這種服務品質筆者真的是只能敢怒而不敢言。相信存保制度實施後民營銀行服務的優勢可以體現出來,也藉此帶給國營銀行競爭的刺激,相信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好處。

下圖為中國銀行的利率表,一般來說存兩年2.25%算是兼顧流動性跟利息的選擇

上表為鄭州銀行的利率表,地方性的城市銀行以較高利率吸引民眾前面已述,三年期定存為3.9%足足比中國銀行多了40%。鄭州銀行股本53億在上海證交所及香港都有上市所以財務上還算透明,銀行名稱顧名思義以河南省省會為營業據點,河南省近一億人口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上也不是省油的燈,至2016年報為止資產規模3661億,營業額100億淨利率44%,筆者在當地經商友人使用評價並不差且網銀也有架構算是越來愈方便。

人民幣定存大作戰 (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