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壽司投資檢討

筆者一直以來思考如何以最簡單的邏輯去投資跟持有公司,畢竟每天看研究報告聽業績說明會也是會彈性疲乏,陷入建樹不見林之窘境。譬如說讀者們覺得投資台積電簡單嗎答案當然不是,若大家那麼確定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優良、競爭優勢無可匹迪那為甚麼4年前各大媒體先知100多元不歐印進場??

雄獅旅行社 研究報告

緣起 筆者當然一直都知道雄獅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旅行社,前幾年上市之後跟著陸客來台的磁吸效應與鳳凰旅遊股價在當時漲了好幾番,筆者當時覺得旅行社常遇到削價競爭競、消費景氣高度敏感性、飛航安全以及進入門檻並不高等因素,一直不認為旅行社有啥投資價值。加上筆者早期投資公司很重視毛利率,通常毛利率沒有30%可能都不會往下追蹤了,在此邏輯下雄獅的營運績效一直沒有讓筆者深刻的印象。

聯邦銀行 4.8%甲種特別股 投資研究

筆者一向系金融股的長期投資者,原因跟早期自己的經歷有關,加上優秀的銀行在不景氣時有政府的加持,景氣回升時期又可以其靈活性比國有銀行更有競爭性,是故筆者的資產配置相關銀行類股一直是最大選項。聯邦銀行雖然有上市但股價長期以來皆低於票面、成交張數也少,所以一直引不起本人的興趣,直到2017年聯邦銀打算發行甲種特別股(下稱甲特)且利率有接近5%,讓筆者對於其營運況狀產生興趣,進而查詢財報閱讀一番,一讀之下果然得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樣的刻板印象,讓筆者忍不出輕嘆錯怪聯邦銀行多年呢!

台肥(1722) 2018版 研究分析(下)

  現在來到了一般大眾最有興趣的土地資產活化,常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關於台肥土地的開發,至於台肥到底有多雄厚的土地資產呢?還是從以下最原始的土地分佈開始吧。 上表呈現出台肥至今的土地庫存,不用多說最主要就是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的土地具有雄厚的開發價值而整體的土地公告現值高達326億,相信用現在的股本計算光是土地資產為每股33元價值確實應該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

台肥(1722) 2018版 研究分析(上)

公司簡介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肥)民國35年由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設立,事業體系日本人經營的台灣電化株式會社基隆及羅東工廠、台灣有機合成株式會社單位用地及廠房等。台肥一直以來都擔任台灣農業發展的指標企業,為響應政府自由化政策故於民國88年正式轉為”民營”,經濟部規劃採二階段上市,第一階段釋股25%以滿足社會大眾的認購需求並達股權分散,第二階段釋出35%採公開拍賣提供策略性法人認購。其所謂官方說法的「民營」為避免讀者疑惑在此簡單說明就是上市上櫃向大眾募資僅此而已(編按:絕對沒有讓民間來經營的意思~),最新的持股顯示雖然農業發展委員會持股僅24%,但翻開董監事名單即可發現都是農委會的代表人掌握董事會,監察人還是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郵局裡竟也有化學肥料方面的人才還真是臥虎藏龍!

韓國特別股投資報告Korean preference shares

緣起 筆者當初會注意韓國的特別股係當年某日閒閒沒事閱覽巴菲特在2005年對哈佛學生的演講,提及花旗送給巴菲特一份韓國股票的報告,老巴在6小時之後就分散進場了20支普通與特別股,其名單如大韓麵粉等平均市盈率僅4倍,心裡想說老巴竟然私人口袋一億美金投資那麼多韓國股票一定有他的道理,加上韓國:撼動世界的泡菜作者Daniel Tudor訪問中也揭露他偏好投資韓國特別股,喜歡追根究底的本人從此就跨入了研究韓國證券市場的不歸路。話說如此還是先檢視一下老巴投資的大韓麵粉成效吧!

旺旺友聯 研究報告 2018更新版

友聯成立於民國52年時由海外華僑及國內企業人士集資創立,故命名為「友聯」,隨後並於民國81年5月5日申請股票上市成為台灣產險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於2000年後歷經力霸掏空案讓友聯公司元氣大傷,後由旺旺集團注資入主75%股權,隨後於民國96年8月份完成減增資案,為強化公司治理,截至104年第三季實收資本額為23.29億元。 旺旺集團為以米果等食品為主要營業項目在中國大陸經營數十年,目前在大陸的零嘴食品佔有一席之地,集團獲利年約100億新台幣左右母公司在香港上市,經推測實際經營人應為蔡衍明之子蔡紹中。

玉山、永豐、台新、元大存股大PK (下)

放款資產品質 上表僅放上永豐的資產品質,因為其帳面上數字比較落後,不過跟其他銀行差距非常有限。逾放比是指逾期半年以上收不回來的貸款佔所有貸款的比率,本島金融環境銀行激烈但又保守競爭,國內市場偏向低利率已經十年,一般大小公司做生意縱使沒賺錢,經營不善頂多倒上下游供應商,通常很少選擇去倒銀行的債,免得在國內聯合徵心中心失去信用無法東山再起,是故銀行逾放比近幾年普遍越來越低,各銀行逾放比平均在0.35%金額皆不高大概在25億上下,作者要提醒現在銀行的利息普遍毛利差平均僅有1.8%左右,用逾放比除以毛利差的計算等於是佔了20%的風險與費用,不過備抵呆帳覆蓋率普遍提列超過500%以上,還不致於威脅到整體的資產品質。 手續費 上表為元大之手續費及資產結構,手續費顧名思義就是客戶在從事某項業務或資產/有價證劵之移轉,銀行辦理或是代辦所酌收的費用,筆者開宗明義對所謂的財富管理項目做出個人的見解,所謂的財富管理項目在台灣以兩大內容為大宗。第一為保費收入,聰明的讀者應該有想到保費收入不是要算在金控底下保險公司的營收嗎? 還記得台灣的金控很多保險業務都玩掛了的基礎事實嗎?

玉山、永豐、台新、元大存股大PK (上)

前言 參考文章 第一 彰銀 華南 存股大PK 投資分析 (上) 民營銀行比公股銀行好一直是國人普遍較有的心態,尤其早期的國銀行員服務態度不佳,硬體設備老舊地點集中市中心讓新社區民眾覺得不方便,民營銀行趁勢崛起,雖然有二次金改等紛紛擾擾之事,然各家銀行紛紛成立金控至今也已經10年應該有個經營段落,筆者之前曾寫過公股金控的比較文章,當時就想進階點連民營的金控也來做個比較,老一倍的投資人偏好國銀認為不會倒是個存股的好標的,不過相信也深覺資產龐大、效率低落的風險讓公股銀行欲漲不易,於是轉而持有民營股票。